6/20/2010

玩也是一門學問

魚池茶改場後山紅葉步道

繼續整理丟棄中。發現唸個書所需影印的論文資料,還真砍了不少棵樹。

先從沒有感情的資料丟起,都是些專題報告的他人東西,要不就是原文的翻譯資料,這翻譯資料其實心血亦頗多,是久不碰英文的一堆老學生,大家一周一次下課後分組、分工、分攤頁數翻譯出來的,這個雖有感情(昏暗教室裡那些哀哀叫的臉孔歷歷在目),但太零碎,沒有養分的累積;還有就是原住民的資料,是不太懂為何會有一疊原住民的東西—在當時:再來就是博物館的研究,太多不務實際的資料堆砌,丟…………。

不知這些丟在資源回收箱裡的紙張,有稍微為環保盡了點心力否?

重回校園唸了三年,論文寫了兩年,回過頭來,現今這個科系隨著社會變遷,可為無所不包,已非為觀光二字可以涵括,搜尋了一下各大專院校,有這麼多殊途同歸的科系(提供備忘,不用往下看了):「遊憩事業學系、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學系、休閒遊憩管理學系、休閒管理學系、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、觀光休閒學系休閒事業管理學系、休閒產業經營學系、休閒產業管理學系、休閒運動與管理學系……..」

五年所學(三年在校吃喝玩樂比較多,反而是後兩年寫論文期間的大量閱讀真正唸到書),至今受用猶在的,是初入學第一學期的必修課程「觀光學研究」。雖然一學期有限的時間需分配在「社會學、人類學、地理學、經濟學、心理學」這五大領域,野心很大,但重點在啟蒙,但真的惠我良多。一開始是用學習行銷的官方說法進入,進去後發現,學問還蠻大的,雖然它的發展也不過只有五十多年的歷史。

建立Model的當下過程是一場夢魘,事後卻是甜蜜的伴守禮

正因為發展歷史雖短,建立研究架構圖可讓大家傷透了腦,但在「觀光、遊憩、休閒」裡排列組合是最基本的,不同的枝節就是箭頭之後的延伸。看到這張架構圖左方「涉及之相關領域」裡最後加上的「其他」,雖然有取巧的fu,但現實確實如此,不管名稱為何,它的發展與應用一直緊密地與社會變遷的脈絡結合,彈性靈活,瞬息萬變,想在這種環境下建立一個恆久的典範模式,真的粉難粉難。

過去觀光局有個很重要的計畫--「2008觀光客倍增計畫」,那時從不同角度考量,都覺不可能,因為外部環境沒有改變,單靠內部的國民旅遊是不可能的,六月初和朋友到中部散心,一開始的目的地是茶葉改良場,直到訂房時才發現,這地方竟然是位在日月潭風景區。

觀光局、業者:陸客、陸客,我愛你。可是一旁賣帽子的老婆婆可是有不同意見,而我在行進間的接觸,如常~~

是的,在這裡相逢了江湖傳聞中的「陸客」,雖然人多、車多,淡妝的日月潭還是很美,此時回想在涵碧樓旁遠眺一艘艘靠岸的遊船,如果現在畫這張Model,涉及的相關領域,無疑地,必然加上「政治學」這一學門,經過了兩年,不知觀光客是否已經倍增了。據說2015年,全球觀光產值將超過電子、資訊業,想來,我們都有奉獻到一些。

日月潭晨昏的山光水色,依舊耐人尋味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