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PK帶領下,開啟了「以手代筷」的用餐體驗,之後大抵就這樣習慣了,除了一、兩餐餓過頭使用台灣環保筷的泡麵時光。
首先強調,每個用餐處都有洗手台,非常衛生,衛生行為是主觀,洗手跟洗筷子是一樣道理,乾淨於否在你自己。
盛器有芭蕉葉及金屬製品,印度的進食跟西方一樣,食物是從單一的盛器以公用的勺放進個人的餐盤,客觀來說,比我們的一盤菜大家用好多雙筷子不斷夾用要來得衛生。
第一頓早餐PK帶我們來到他童年常混的地方(有種小少爺回鄉的feel….),
1.隨著芭蕉葉鋪上桌,送上一杯水,喝也可以,但通常先倒些在芭蕉葉上抹一抹擦一擦。
2.再來是僅次於陽光、空氣、水的茶或咖啡,不知理解是否正確,通常都非常燙,你可以拿起來大小杯倒來倒去,讓它快點涼些。
3.DOSA,算南印著名主食,用餐期間數種醬汁會隨時補上(哈哈,通常一種就足夠…..印度人是把醬汁當水喝嗎?)。
4.重點來了,用完餐後,芭蕉葉合起的順序是由上往下折,千萬不要由下往上,這是下一個印度家庭女主人茉莉告訴我們的,由下往上意味著在喪家用餐時表示心裡的不開心。
【ps,增加樹哥講堂新知:「用蕉葉用餐,是確保不會用到低階姓氏的餐具,起源於種姓制度。
為什麼由上而下折葉子(向內),是區別參加喪禮時,用餐完,要由下而上(向外)折葉子,把厄運打包趕走,也是表達不說再見的意思」。】
5.把芭蕉葉連著沒用完的餐食包好拿到垃圾桶(是的,沒吃完指的是我,印度人都吃光光),然後…..這一包給牛吃喔!在印度,芭蕉簡直是高經濟作物,不僅吃,婚喪喜事祭祀無所不在。
每個國家的飲食文化都不簡單,都是各種主、客觀地理、文化、生活習性長期衍化而來,在PK家用餐當然不會用到芭蕉葉,不小心逛到廚房,看到這排排站的個人餐盤收納,閃亮亮的,有趣極了,每個杯盤應該都有自己的主人、專屬的位置吧。
室內用手食用,室外攤位仍用紙類包裝,沒有免洗餐具,吊詭的是卻放任瓶裝水肆虐,旅館或民宿對於旅人飲用水的提供並不友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